纯公益寻亲, 广州市天河区民政局评定AAAA级社会组织

新闻中心

首页 /新闻资讯

十八年风雨兼程,听障人士陈某终于找到亲人


今年是他离家的第十八个年头,也是他南下寻亲的第十八年。2004年,由于家里贫困,26岁的听障人士陈某随着父亲来到天津街头拾荒为生。从贫穷的老家来到一座繁华的城市,陈某对新环境并不适应。他没学过正规手语,面对常人无法正常沟通,甚至是自己的父亲。最坏的情况还是发生了,他和父亲失去了联系!


往南走!追寻故乡的方向

听不见,不会说话,不知道自己老家在哪里,除了知道自己姓陈,他甚至不会写其他字。命运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自从与父亲失联之后他只能流浪街头,像无头苍蝇一样走街串巷。

比较幸运的是,陈某当时26岁,尚可靠出卖体力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于是他便一边打散工,一边开始了自己的寻亲之旅。一开始大家都叫他陈哑巴,为了方便打工,他给自己重新起了一个名字——陈忍东

根据记忆中来时的路,陈忍东自天津出发路向南。他去到贵州打了几年工,转而继续南下,直到抵达广州。十几年的时间转瞬即逝,这期间他一直在广州东站一带活动。听障人士赚钱不容易,为了省点钱,他经常和附近流浪人员一起露宿,结识到许多朋友。


转折点!求助尚丙辉社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忍东认识了一个改变其命运的人。他叫陈再兴,是一名听障人士,也曾走失多年。在联动机制项目(由广州市尚丙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的帮助下成功找到家人,不仅如此,陈再兴后来又介绍几位聋哑朋友,均成功找到了家人。

2022年12月23日,陈再兴带着陈忍冬来到联动机制联合办公室,负责人尚丙辉及联动机制社工立即为陈忍东展开了寻亲工作。通过简单的手语描述,陈忍东表示家里下很大的雪,冬天吃馒头,疑似在河南一带,于是尚丙辉在抖音上为他发了一条寻亲短视频。

寻亲的过程没有预料之中的那么顺利,由于河南地域辽阔,没有具体的地址,导致视频一经发出就石沉大海。为此,尚丙辉特地联合酱油寻亲团队对陈忍东进行深入的沟通。

在接触过程中,尚丙辉团队社工李浩天帮助陈忍东回忆起了记忆中的家乡:老家下雪约20 cm厚,冰挂约25 cm长。种植小麦和高粱,以面食为主,同时套种芝麻、棉花、黄豆等作物。再根据他描述有关家乡的地势地貌等信息,社工与酱油团队志愿者们进一步确定陈忍东家乡在河南、及安徽一带,并通过抖音和今日头条平台将他提供的信息制作成寻人启事发布至网络上。

陈忍东录制寻亲视频


现曙光!多方齐力助团圆

一连几个月,陈忍东的寻亲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了解到此事,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站长顾英帅牵头推进寻亲的进程,并与陈忍冬面对面地深入交流。在顾站的指导下,尚丙辉改变寻亲策略,为陈忍东采集了DNA样本,并将其寄送至浙江温岭团圆警官手中。

6月14日,好消息传来,温岭团圆警官的祖籍鉴定结果中,核查有13人与陈忍东存在血缘关系,均来自安徽、河南一带,进一步验证了社工及志愿者的猜测。更令人感到惊喜的是,这13人中就有五人姓陈,社工立即根据最新信息重新发布了寻亲启事。功夫不负有心人,17日,一个来自安徽亳州的人自称是陈忍东的亲人,并附上了他年轻时的照片!尚丙辉便迫不及待地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陈忍东。

翌日,在联动机制社工的见证下,陈忍东终于在视频中与亲人通话。起初见到妹妹他没什么印象,但是当他见到哥哥时,压抑多年的情绪终于爆发。他把系在腰间的积蓄拿出来,对着镜头展示着18年来在外流浪攒下的两万块钱,似乎在说:“我自己能养活自己,你们为什么不来找我!”

6月20日,父子二人终于迎来了团圆时刻。在分离的这18年里,陈忍东吃了太多的苦,积攒了太多的委屈和酸楚,以至于在见到父亲时,他像个小孩子一样胡乱发脾气,埋怨父亲没有找到他。老父亲眼含泪光,静静等待儿子宣泄自己的情绪。突然,陈忍东对着父亲双膝下跪,郑重磕了一个响头。这个浪子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父爱无言,只能拥抱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歉意!

6月22日端午节,陈忍东在家与亲人一起吃粽子,父亲发来了全家福照片,并向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联动机制社工以及帮助过他的志愿者们表达了感谢。看着照片里陈忍东幸福的笑脸,大家都深感欣慰。今后联动机制还会继续帮助听障人士寻找亲人,造福更多的听障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