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忆老人走失13年,终在广州圆了团圆梦发布日期:2023-10-20分享到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的分享按钮。“爹,你这些年走到哪里去了?”不久前,在广州市尚丙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待的李先生见到多年未见的父亲,神色激动地揽住了父亲的肩膀,他身后的姐姐忍不住红了眼眶。此时,距离李老伯出门意外走失,已经过去了整整13年。就在广州,这场寻亲之路终于走向圆满的终点。而每一个参与过寻亲工作的人都知道,当中充满不易。图:左一为李老伯| 出门理发,不慎走丢2010年,原籍四川省广元县的李先生一家在增城新塘镇开快餐店。中秋节这天,李老伯捏着10元钱去楼下理发,最终不知所踪。据李老伯女儿回忆,李老伯曾因做过手术导致神经混乱,记忆模糊,搬到新城市后又失去了方向感,因而才会出门没多远就失去了踪影。父亲走丢后,一家人心急如焚,李先生和家人在街上找寻了两天未果,便找当地派出所报了案。原以为父亲行动不便利走不出多远,没想到找寻多年,杳无音信。每每提到当时情景,李老伯的女儿情不自禁落下眼泪。| 路遇好人,幸得收留2010年的冬天,广州气温急剧下降,行人都裹上了厚厚的外套,何先生照常开车去拉废品。然而车没开出多远,就在街边发现了一个衣着单薄的流浪老人,旁边还有堆积如山的废品。在同情心的驱使下,何先生下车走到老人跟前进行简单的交流,老人自述姓茅,来自四川,但不知道老家具体在哪里。天寒地冻,老人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何先生心里一软,还来不及多想就对他说:“这么冷的天还在外面流浪,要不要我帮你找个活干?”闻言,老人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下来。就这样,老人就随何先生来到废品店。后来的工作中,何先生发现老人经常忘事,干不了复杂的活,平日里就让李老伯坐着守厂子的仓库门。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何先生一家早已把他当作亲人,每到饭点还要亲自帮他打饭,甚至每年都会带他回家过年!当然,他也曾尝试过帮老人寻找亲人,后来都没了下文。今年9月,何先生的厂房要拆掉、搬迁,他找到尚丙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请求暂时安置李老伯,并帮助其寻找家人。| 合力救助,听音辨人9月21日上午,何先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广州市尚丙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我之前帮他找过,想来想去还是你们最专业,后面就麻烦你们了!”何先生对尚丙辉说。对此,尚丙辉表示将竭尽全力帮他寻找亲人,然而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李老伯不会讲普通话,家乡口音浓重,记忆模糊、叙事逻辑混乱,这些都成为帮他找回家人的难点问题。尚丙辉尝试与李老伯交流,发现李老伯能听懂普通话,但他很难听懂李老伯的方言。“你叫什么名字?”尚丙辉问。“我叫茅布伟大。”众人闻言一愣,反复询问多遍依然得到了相同的答案。“那你哥哥叫什么名字?”尚丙辉继续追问。“他叫茅布伟大布。”他的回答让所有人陷入沉默,也给寻亲增加了不少难度。何先生说:“从我发现他到现在,他一直称自己叫茅布伟大。”考虑到他是四川人,当天中午,尚丙辉随即邀请了广州开发区善德助学促进会会长夏晓英助力寻亲。夏晓英也来自四川,多年前曾与尚丙辉合作,成功帮助了另一名四川老乡返乡。在夏晓英的帮助下,语言沟通不再那么困难。交流过程中,大家发现老人记忆总是断断续续,语言逻辑比较混乱。经过几个小时的不懈努力,终于得知他来自四川广安。而令人意外的是,虽然他记不清自己的名字,却仍记得有一个儿子叫茅良军,孙子叫茅江南!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亲情的力量。不管自己变成什么样子,他永远都把儿女放在心上!| 圆团圆梦,筑返乡路当天下午,尚丙辉通过他提供的地址找到当地村书记,被告知没有“茅布伟大”这个人,却有一个叫李某军的人,而且他的父亲的确已经走失多年。尚丙辉立即向村书记发起视频通话,视频中村民纷纷认出,李老伯就是本村失踪多年的“李某华”!13年的谜题此刻终于真相大白,而尚丙辉也和李老伯亲属取得了联系。故事总是出人意料,原来多年前的一场医疗事故,让李老伯的神经受损,时常失去记忆。直到2010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他独自出去剪头发,从此和家人失去了联系。当时女儿已经怀孕,得知父亲失踪她只能干着急,以至于变成了自己的心病。一家人试遍了所有的办法,都没有找到他的踪迹。殊不知,李老伯就一直在广州。9月22日中午,联动机制联合办公室组织了一场认亲会,在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尚丙辉社工、善德助学促进会以及志愿者们的见证下,李老伯一家人终于得以相聚。团圆时刻,女儿不停地倾诉这些年的思念,不觉已泪流满面。李老伯神经受损,他忘记了很多事情,花了好一会才认出自己的一双儿女。李老伯的女儿情绪激动、几度落泪,对父亲的一声声呼唤令在场之人无不动容。李老伯虽记忆混乱,但仍记得儿子、女儿名字,还记得孙子的小名是江南。李先生哽咽道,“阿爸走丢那年我儿子才一岁多,现在儿子都上初中了。”李老伯走丢时恰逢中秋,如今经过联动机制的高效寻亲手段,使得一家人在今年中秋节前喜获团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恰恰是开展寻亲工作的意义所在,而近年来,广州市救助站市区分站更是高度重视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和寻亲工作,拓宽救助寻求工作渠道,不断提升救助及寻亲工作的时效性,帮助一个又一个家庭重归团圆。转载自:广州日报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欣 通讯员:李国全、覃汉鹏、张萌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通讯员:李国全、覃汉鹏、张萌、谢文佩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赞上一篇:为了找到儿子,七旬老父走遍了全国三十多个省份下一篇:整合志愿服务力量,探索流浪救助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