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救助双联动,编织一老一残 流浪人员“温暖回家梦”
“还有多远才到兴宁呢?”66岁流浪长者古逸飞细数着车窗外飞逝的景物,忍不住向越秀救助队队长胡占权询问。“快了,中午休息两个小时就到了”,胡占权说。然而古逸飞和张晖宇却没有半分睡意。
半个月前,一老一残两名流浪街友还露宿街头,在12月12日这天,两人终于踏上了返乡的旅程。为帮助两人能够在老家顺利安置下来,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与越秀区民政救助队首次以市区救助双联动的方式,分别派遣专人组成临时救助小组,共同护送两人返回户籍所在地。这是民政工作的爱心之旅,对于两名流浪街友来说也一次圆梦之旅!
流浪街头三十年,市区联动帮他搭建返乡桥梁
古大叔今年66岁,却在外流浪了三十年,这期间他一直在德宝广场附近用一辆破旧的板车帮人拉货为生,为了省钱他只能露宿街头,生活充满了艰辛与不易。早些年还有人雇他干活,然而上了岁数,即使他还有力气,别人也不敢再请他去做了。没有半分积蓄的他生活越发窘迫起来。
直到11月25日这天,越秀区民政局在开展寒冬送温暖活动中发现了他,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转机。在越秀民政局分管领导的指示下,越秀救助队及时伸出援手,将他送往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暂住,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作为越秀救助队队长,胡占权深知,要想真正解决古逸飞的困境,必须帮助他重返家乡。于是,他积极与兴宁市救助管理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共同协商解决其返乡难题。与此同时,在胡队的悉心指导下,尚丙辉社工利用网络平台为其发布了寻亲启事,希望能够尽快找到他的亲人。
终于,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成功与古逸飞的外甥赖宇宁建立了联系。原来,古逸飞失踪的三十年里,家人都以为他已经不在人世了。当得知舅舅还健在的消息时,赖宇宁激动不已,立即表示要前来相见。
12月3日,在胡占权与尚丙辉社工的精心安排下,舅甥二人在市区分站成功相认。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古逸飞却因为碍于面子,担心村里人会嘲笑他是流浪汉而不愿同外甥一起返乡。面对这种情况,市区分站与越秀救助队耐心地对他进行劝导。由于对其他人缺乏信任,最终胡占权表示亲自送他回去,才使他放下了心中的顾虑。
12月12日,外甥因工作繁忙未能陪同返乡,于是劳烦胡占权给他转账500元作为返乡临时安置费。得知即将返回那个逃避了30年的故乡,古逸飞既感到高兴又面露忧色:“胡队长,我这个身份证真的能办吗?”胡占权笑道:“这个你放心,市区分站和我们专程送你回去,不光要帮你恢复身份,还要让你在老家安置下来!”闻言,古逸飞这次放心跟随临时救助小组踏上了返乡的归程。
因腿疾导致流浪,民政兜底助其落实低保
与此同时,另一位流浪者张晖宇的故事也同样令人动容。他与古逸飞一样来自梅州兴宁,不同的是他是一位三级残疾人。他自诉在外流浪已经五年了,因为腿脚残疾行动不便而四处乞讨为生。
12月4日,越秀救助队在二沙岛体育馆附近路段发现了正在乞讨的张晖宇和其他两名流浪乞讨人员。在交谈过程中,张晖宇向救助人员敞开了心扉。他表示家中有81岁的老母亲需要照顾,自己曾经做过保安但工资很低。几年前由于一次突发事故导致双脚落下残疾,后来无法就业而开始流浪。
令人意外的是张晖宇拥有三级残疾人证件,却没有办理低保,因此只能在各个城市之间乞讨为生。了解情况后,胡占权带领越秀救助队队员将其送到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暂住,而后立即致电兴宁市救助管理站相关领导说明情况,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当地民政局表示,只要张晖宇回到兴宁,就马上为他单独立卡办理低保,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两人同样来自兴宁,虽然境遇不同,但都是被越秀救助队发现并送至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接受临时救助。为提供精准有效的救助服务,彻底解决一老一残两名流浪乞讨人员的后顾之忧,临时救助工作组一路护送两人抵达兴宁市救助管理站。12日下午三点,登记完接收手续后,立即安排工作人员将两人分别送回罗浮镇及新圩镇。
如今,在当地救助管理部门、镇政府的关爱与帮助下,张晖宇已经成功办理了低保,生活有了着落。而66岁的长者古逸飞后续安置事宜也已落实到位。他暂时被安置在新圩镇养老院等待着户口及身份证的恢复。一旦手续齐全,新圩镇政府将为其办理低保,届时再尊重其本人意愿送至当地养老院或返回老家与亲属(侄子)一同生活。这段漫长的流浪生涯终于画上了句号,古逸飞和张晖宇的人生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本次市区救助双联动救助工作在多方努力下圆满落下帷幕。这一成功实践不仅是对民政救助工作的一次生动展示,更是对源头治理理念的一次深刻诠释。我们深知,只有帮助符合条件的流浪乞讨人员办理低保、在家乡妥善安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重复流浪的问题。未来,越秀救助队将继续深化源头治理工作,不断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配合,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作为工作抓手,不断推动民政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