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隐姓埋名二十年,最终被社工所打动
或许在离开家的那一天,他就没有回去的打算!“我从小被拐卖去做养子,养父家里人都不在了,我也无家可归了。”面对志愿者的关心,李全(化名)平静地说起自己所谓的“身世”。参加流浪救助活动的小志愿者认真地听着,不知不觉为他流下同情的泪水。当然,事情并非他描述的那样,而是另有隐情!
隐姓埋名 露宿街头
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李全一直用另外一个身份到处流浪:“我叫李雄,来自广东茂名,今年74岁。”但是当社工更进一步询问具体地址时,他却沉默不语。社工多方打听,未曾获得有效的信息。
虽然一直在外流浪露宿,不过令社工刮目相看的是,李全穿着干净,跟普通人一般无二。来到他卧榻之处可以看见,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摆放得井井有条。除了没有围墙,这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他的生活很简单,白天出去拾荒,晚上就回去睡觉。每逢初一十五,他都会去附近寺庙领到免费素餐。要是没有收到爱心人士的盒饭,他就会用酒精灶来烧火做饭。这样的生活自由自在,只是缺少了亲情的陪伴。
(李全的床头柜)
据联动机制志愿者告知,多年前曾在广州大桥底见过他几次。而他本人也承认:自己在广州大桥底流浪了七年,而后在猎德大桥南流浪三年,不仅如此,没来广州之前他还在惠州流浪了十一年!前后累计在外流浪了二十多年!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对李全来讲,早些年尚能自食其力,生活暂时没那么多烦恼。而如今的他年纪渐长,体力不再如前。但他依然坚持说自己已经没有家人了,不愿接受社工的帮助。转变发生在2022年8月,当时联动机制社工与志愿者在猎德大桥南组织“流浪救助特别行动”,成功帮助一位流浪了二十多年的街友回家。亲眼目睹了“邻居”回家的经过,李全的想法开始发生了动摇。
(社工劝导李全返乡)
在后面的几个月中,联动机制社工叶昌军和雷开军常常带着一些防疫和生活物资来探望李全。一来二去,他和社工渐渐熟络起来,聊天的范围也渐渐丰富起来。有一次,李全主动向叶昌军求助,每逢下雨天,自己的腰部和脚部就开始隐隐作痛。叶昌军立即自掏腰包给他买来一瓶活络油。此举让李全彻底放下戒心,选择对社工投以信任。
(社工为李全带去活络油)
2023年1月9日,叶昌军再次来到猎德桥南,他对李全说:“你现在年纪大了,我以后不能经常过来看你。给我一个帮助你的机会,也给你自己一个回家的机会。”闻言,李全马上向叶昌军要了纸和笔,认真地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以及家乡地址。随后,社工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李全的寻亲工作。
结束流浪 温暖回家
在寻亲启事发出之后的第二天,社工顺利与其女儿李雁(化名)取得了联系。经过沟通证实,照片上的人确实是她失踪了二十多年的父亲。电话中李雁向社工表示:二十多年前,父亲李全独自在阳春老家,母亲与几个兄弟姐妹都在外地忙工作。可能是长时间处于待业状态让李全心里滋生出自卑感,而子女都不在身旁也加剧了他的焦虑情绪。李全认为自己被抛弃了,整日借酒消愁,不久后就独自离开了老家,未留下任何联系方式。
1月10日,为了尽早见到父亲,李雁与丈夫驱车从南沙出发,来到广州市尚丙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夫妇二人对联动机制社工表示感激,谈及父亲离开的原因,李雁满是惭愧,她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那段时间因为忙于工作,确实没有尽到做子女的责任!”
晚上九点,在社工的带领下,一行人开车到滨江中路,随后一路步行来到桥底。社工将睡梦中的李全唤醒,李雁快步向前,父女二人终得见面。岁月染白了他的头发,借着手机的灯光,李全细细辨认眼前的两人,不消片刻,他的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他躲了家人二十多年,这一回他不再逃避!
李全看着帮助过自己的社工们,千言万语汇做一句“谢谢”。李雁再次表达了感激:“感谢联动机制,感谢尚丙辉团队,让我找到了我的父亲!”临别之时,社工郑重嘱咐夫妻二人:一定要好好照顾你父亲,老人不图什么,只是希望子女多一点时间在身旁。对待老人要多一点包容和关爱,不要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最后,一家人带着社工的祝福踏上返乡的归途。
编辑 | 谢文佩
图片 | 尚丙辉团队
审核 | 刘鹏